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戰前東亞唱片工業史
Recording Industry in Pre-1945 East Asia 
開課學期
111-1 
授課對象
學程  東亞研究學分學程  
授課教師
王櫻芬 
課號
Music5099 
課程識別碼
144 U127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樂學館105 
備註
東亞研究學程-東亞文化與文明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東亞唱片史為脈絡,透過跨帝國史(transimperial history)的觀點,探討西方唱片工業如何進入日本,再從日本進一步擴散到朝鮮和臺灣,另一方面又如何進入中國和香港。本課程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探討上述各地的78轉唱片工業史,並將其放在東亞和東南亞唱片工業史脈絡之中。第二部分則以臺灣唱片工業史的三個新創樂種(流行歌、歌仔戲、新劇)作為主要探討對象,並進行日韓中臺流行歌之比較。第一部分將以授課老師與山內文登教授合編之Formations of Phonographic Modernit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2023年由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出版)作為閱讀教材,並配合各章作者提供之聆聽教材。第二部分將以有關流行歌、歌仔戲、新劇的相關文獻作為閱讀教材。上課方式將以文獻閱讀和討論為主,搭配「臺灣日日新報聲音文化資料庫」和臺大圖書館「78轉唱片資料庫」的書面和聲音史料。 

課程目標
1. 了解東亞78轉唱片工業史的發展
2. 了解臺灣唱片工業史的發展及其特色
3. 了解臺語流行歌和歌仔戲的發展及其特色
4. 了解唱片工業的研究概況及方法
5. 從跨帝國史角度了解臺灣在地緣政治中的特殊位置 
課程要求
1. 出席與上課參與:
a. 上課請準時出席,如不能出席需事先請假。
b. 本課程為討論課(seminar),因此修課同學必須在課前確實完成文獻閱讀和唱片聆聽,上課時積極參與討論。
2. 課堂報告:
a. 第2-5,7-9週,每週由兩位同學報告,包括內容摘要和問題討論,時間為一小時。
b. 報告內容請於每週六晚上12點前上傳至作業區,讓老師先確認內容是否需要修改。
3. 3. 閱讀聆聽心得:
a. 第2-5、7-12週,需繳交閱讀聆聽心得(約800字)。
b. 請於每週日中午上傳至每週討論區。
4. 期末報告:
a. 以臺大圖書館78轉唱片資料庫為主要材料來源,配合課程內容,選擇某一主題之唱片,進行背景探討和內容分析
b. 字數約中文5000字。
c. 口頭報告(第14-15週)
d. 書面報告:繳交期限為1/6
e. 表現優異將有機會改寫為一般讀者容易理解的簡易版,發表於圖書館78轉唱片資料庫網站。
5. 期末報告大綱:
a. 說明所選擇之主題、唱片、參考文獻。
b. 字數約800字
c. 繳交期限為11/07
6. 其他要求
a. 作業和期末報告切忌抄襲,否則以零分計,並視嚴重程度報請所屬系所或校方處理。
b. 第一部分之指定閱讀教材因尚未出版,僅限本課程使用,不可外流或引用。
c. 加入課程臉書社團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6~8小時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第一部分:
Chapters from Formations of Phonographic Modernit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Exploring Gramophone Industry and Musical Genr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23)
Chapter 0: “Introduction: Phonographic Modernity and Audible Histor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by Yamauchi Fumitaka.
Chapter 1: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orporate Power in Japanese Record Industry from 1877 to 1945" by Hosokawa Shuhei.
Chapter 2: "Phonographic Modernity and Korean Recordings, 1896-1945" by Yamauchi Fumitaka.
Chapter 3: "The Shellac Period in China: Cooperation, Conflict, and the Sound of an Era (1903-1949)" by Andreas Steen.
Chapter 4: "Gramophone Industry in Hong Kong: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antonese Music Records, 1900-1940" by Yung Sai-shing.
Chapter 5: "Sounding Taiwanese through Gramophone Recordings, 1895-1945" by Wang Ying-fen.
第二部分:
林良哲。2015。《臺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頁76-249。臺中:白象文化。
洪芳怡。2020。《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臺北:源流。
石婉舜。2015。〈尋歡作樂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收於李承機、李育霖編《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頁237-27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何瑪丹。2014。〈聲響臺灣—日治時期日語唱片中的臺灣經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麗紗、林良哲。2007。《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康尹貞。2017。〈新劇、新歌劇、文化劇、文化歌劇—古倫美亞曲盤所反映的日治時期現代戲劇形式與主題〉。《戲劇學刊》26:21-58。
Kang Yin-chen. 2013.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Classical Theatre, 1895-1937”. Ph.D dissertation,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參考書目
中日文:

王櫻芬。2013。〈作出臺灣味:日本蓄音器商會臺灣唱片產製策略初探〉。《民俗曲藝》182:1-49。
___。2012a。〈導言:錄音科技與臺灣音樂──近年研究回顧〉。《民俗曲藝》178:1-24。
___。2012b。〈一九三〇年代台灣南管樂人潘榮枝的跨界與創新〉。《民俗曲藝》178:25-73。
___。2008。〈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160:169-
96。
史通文(Andreas Steen)著、王維江、呂漱譯。2015。《在娛樂與革命之間:留聲機、唱片和上
海工業的初期》。上海:上海辭書。
朴燦鎬。1987。《韓国歌謡史》。東京:晶文社。
林太崴。2019。〈從圓標資料看戰前臺灣唱片品牌與產業發展〉。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___。2014。《玩樂老臺灣:不插電的78轉聲音旅行,我們一百歲了!》。臺北:五南。
___。2009。〈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為例〉。《臺灣音樂研究》8:83-104。
洪芳怡。2015。《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臺北:政大。
容世誠。2006。《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1903-195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倉田喜弘。1992。《日本レコード文化史》。東京:東京書籍。
黃裕元。2011。《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0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劉永筑。2010。〈1926年臺灣日蓄與金鳥曲盤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永筑。2017。〈1926年首批在臺商業錄音曲盤之探討〉。《臺灣音樂研究》25:27-55。 劉亦修。2016。〈日本蓄音器商會臺灣唱片的閩南語音現象分析:以歌仔戲與流行歌唱片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麟玉。2013。〈從選曲通知書看臺灣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與日本蓄音器商會之間的訊息傳遞—兼談戰爭期的唱片發行(1930s-1940s)〉。《民俗曲藝》182:59-98。
陳堅銘。2011。〈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臺灣的傳唱(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貴志俊彦。2013。《東アジア流行歌アワー―― 越境する音 交錯する音楽人》。東京:岩波書店。
陳婉菱。2016。〈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之編曲研究—編曲樂段之結構與組成形式分析〉。《臺灣音樂研究》23: 55-99。 陳婉菱。2019。《詞曲之外—奧山貞吉與日治時期臺灣流行歌編曲》。臺北:五南。 黃信彰。2009。《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黃信彰。2009。《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黃信彰。2010。《工運 歌聲 反殖民:盧丙丁與林氏好的年代》。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葛濤。2009。《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上海:上海辭書。
輪島裕介。2015。《踊る昭和歌謠》。東京:NHK。
磺溪文化學會編。2000。《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陳培豐。2020。《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臺北:衛城。
徐登芳。2021。《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臺北:臺大圖書館。
施慶安。2011。〈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易陵。2009。〈日治初期蓄音器在臺灣(1898-1910):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承機。2017。〈在文字權力與檔案統治之外—殖民地臺灣的音聲文化與唱片取締政策的形成〉。《歷史臺灣》13:115-146.
英文:
Atkins, E. Taylor. 2007. “The Dual Career of “Arirang”: The Korean Resistance Anthem That Became a Japanese Pop Hi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6 (3): 645-87.
Choi Hye Eun. 2015. “The Nipponophone Company and Record Consumption in Colonial Ko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orean History 20(1): 85-116.
Du Jun Min. 2010. “Lindström in China.” In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the Record Industry 3, edited by Pekka Gronow and Christiane Hofer, 60-95. Wien: Gesellschaft für Historische Tonträger.
Du Jun Min. 2015. “Beka Chinese Records.” In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the Record Industry 6, edited by Pekka Gronow, Christiane Hofer, and Frank Wonneberg, 86-119. Wien: Gesellschaft für Historische Tonträger.
Finchum-Sung, Hilary. 2006. “New Folksongs: Shin Minyo of the 1930.” In Howard, Keith, ed. Korean Pop Music: Riding the Wave. Folkstone, Kent: Global Oriental, 10-20.
Gronow, Pekka. 1981. “The Record Industry Comes to the Orient.” Ethnomusicology 25(2): 251-284.
Hosokawa Shuhei. 1998. “The Edisonian Era in Japan: The Early Years (1877-1914).” In
Joachim Braun & Uri Sharvit eds., Studies in Socio-Musical Sciences, Gamat-Gan (Israel): Bar-Ilan Universtiy Press, 191-203.
Jones, Andrew. 2001. 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Killick, Andrew. 2010. In Search of Korean Traditional Opera: Discourses of Ch'angguk.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Lee Yong Woo. 2008. “Embedded Voices In-between Empires: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Korean Popular Music in Modern Times.”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McGill University.
Lee Young Mee. 2006. “The Beginnings of Korean Pop: Popular Music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1910-45).” In Howard, Keith, ed. Korean Pop Music: Riding the Wave. Folkstone, Kent: Global Oriental, 1-9.
Lie, John. 2015. “How Did We Get Here?” In K-Pop: Popular Music, Cultural Amnesia, and Economic Innovation in South Korea, 7-65 (1-29, 36-50). Oaklan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itsui Toru. 2004. “Sing Me a Song of Araby” and “My Blue Heaven”: “New Folksong,” Hybridiz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Japanese Recording Industry in the Late 1920s. Popular Music History 1(1): 65-82.
Nagahara Hiromu. 2013. “The Censor as Critic: Ogawa Chikagoro and Popular Music
Censorship in Imperial Japan.” In Negotiating Censorship in Japan, edited by Rachael
Hutchinson, 58-73.
Nagahara Hiromu. 2017. Tokyo Boogie-Woogie: Japan’s Pop Era and Its Disconten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akamura Toyo and John Dolan. 1991. “Early Pop Song Writers and Their Backgrounds.”
Popular Music 10(3): 263-82.
Lee Pak, Gloria. 2006. “On the Mimetic Faculty: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1984 Ppongtchak
Debate and Post-Colonial Mimesis.” In Howard, Keith, ed. Korean Pop Music: Riding the
Wave. Folkstone, Kent: Global Oriental, 62-71.
Wang Ying-fen. 2012. “Zhang Fuxing’s Negotiat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 Special issue on “Colonial Modernity and East Asian Musics”, guest edited by Hugh de Ferranti and Yamauchi Fumitaka, The World of Music 1-2012: 15-46.
Yamauchi Fumitaka. 2011. “Policing the Sounds of Colony: The Censorship of Korean
Recordings in the Age of Sonic Reproduction”. Musica Humana 3(2): 83-120.
Yamauchi Fumitaka. 2012. “(Dis)Connecting the Empire: Colonial Modernity, Recording Culture and Japan-Korea Musical Relation”. Special issue on “Colonial Modernity and East Asian Musics”, guest edited by Hugh de Ferranti and Yamauchi Fumitaka, The World of Music 1-2012: 143-206.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和上課參與 
20% 
a. 上課請準時出席,無法出席請事先請假。 b. 本課程為討論課,故請事前完成作業,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2. 
課堂報告 
10% 
第2-5、7-9週,每週由兩位同學報告,包括內容摘要和閱讀聆聽心得,時間為一小時 
3. 
閱讀心得 
30% 
第2-5、7-12週,每週上傳閱讀聆聽心得(約800字),共10篇 
4. 
期末報告 
40% 
a. 以臺大圖書館78轉唱片資料庫為主要材料來源,配合課程內容,選擇某一主題之唱片,進行背景探討和內容分析 b. 字數約中文5000字。 c. 口頭報告(第14-15週) d. 書面報告:繳交期限為1/6 e. 表現優異將有機會改寫為一般讀者容易理解的簡易版,發表於圖書館78轉唱片資料庫網站。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05  課程簡介 
第2週
09/12  Introduction-1 
第3週
09/19  Introduction-2 
第4週
09/26  Japan 
第5週
10/03  Korea 
第6週
10/10  國慶日放假 
第7週
10/17  China 
第8週
10/24  Hong Kong 
第9週
10/31  Taiwan; 期末報告大綱 
第10週
11/07  流行歌 
第11週
11/14  歌仔戲、新歌劇、南管 
第12週
11/21  日本流行歌中的臺灣 
第13週
11/28  校外教學:聲色咖啡 
第14週
12/04  口頭報告 
第15週
12/11  口頭報告